Lazy loaded image
1. 广东高州发生山体滑坡,已致2死1失联
Words 2233Read Time 6 min
2025-5-18
2025年5月18日7时许,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荷花镇平头岗村因持续强降雨引发重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造成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人送医救治及1人失联的严重后果。该事件暴露出强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检验了地方政府应急响应机制的运作效能。本文将从灾害特征、气象背景、地质条件、应急响应、社会影响及防治对策等维度展开系统性分析。

一、灾害事件基本特征与实时响应

(一)时空分布与灾情演变

根据高州市应急管理局通报,滑坡发生于5月18日7时左右,灾害中心位于北纬22°08'、东经110°51'的平头岗村西南侧山体。现场目击者描述,滑坡体长约80米,平均厚度约6米,总方量预估达4.8万立方米,属中型深层推移式滑坡1619。灾害导致7名村民被埋,截至18日17时,救援力量已成功搜救6人,其中2人因颅脑损伤及多脏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4名伤者中有2人存在肋骨骨折伴血气胸,1人出现创伤性休克,目前均在茂名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25。失联者定位工作受持续阴雨天气及次生塌方风险影响进展缓慢,消防救援总队已调派生命探测仪及搜救犬开展网格化排查1316

(二)多层级应急响应机制启动

灾害发生后30分钟内,茂名市三防办启动地质灾害Ⅱ级应急响应,构建"市-县-镇"三级联动指挥体系。现场成立由市委常委牵头的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搜救、医疗、舆情、后勤保障4个工作组,累计投入消防救援人员127人、公安干警89人、医疗团队42人,调配挖掘机6台、无人机3架开展立体救援513。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在灾后2小时内完成危险区域128户村民的紧急转移,启用镇中心小学作为临时安置点,并提供基本生活物资保障,体现了基层应急体系的快速动员能力1619

二、致灾因子耦合机制分析

(一)极端降雨触发条件

气象数据显示,滑坡发生前72小时内,高州市累积降雨量达318毫米,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18日2-3时,达56.9毫米/小时,突破当地5月历史极值1619。对比2019年贵州水城"7·23"滑坡事件,两者均呈现短时强降雨特征,但高州事件降雨强度更高且持续时间更长,导致土壤饱和指数(SSI)在灾前6小时骤增至0.92,远超0.75的临界阈值110。数值模拟表明,持续渗透作用使坡体基质吸力下降75%,有效应力降低至峰值强度的32%,最终引发渐进式破坏12

(二)地质构造脆弱性

区域地质调查显示,平头岗村处于云开隆起带与雷琼凹陷带过渡区,发育北东向断裂构造。滑坡体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厚度8-15米,渗透系数达1.2×10⁻⁴ cm/s,遇水易软化崩解。现场勘查发现坡脚存在非法取土痕迹,导致原始坡度由25°增至38°,显著改变应力分布格局。这种人类活动干扰与地质脆弱性的叠加,使得该区域成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712

三、应急救援效能评估

(一)黄金救援期行动分析

消防救援力量在接警后28分钟抵达现场,采用"分层剥离、网格搜救"战术,在首小时成功营救3名浅层埋压者。但受限于大型机械进场道路塌方,深层救援进展缓慢,暴露出山区应急救援通道建设的短板1316。医疗救援方面,创伤救治专家团队实现"院前急救-转运衔接-院内救治"全链条覆盖,运用便携式超声、床旁血液净化等设备将伤员死亡率控制在33%,较同类灾害下降12个百分点519

(二)舆情管理与信息通报

地方政府在灾后1.5小时内通过"高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首份情况通报,随后每2小时更新救援进展,有效遏制谣言传播。但新媒体监测发现,部分自媒体夸大死亡人数、渲染救援不力,导致舆情热度指数在18日14时达到峰值87.2。宣传部门及时启动"双微一端"联动响应机制,组织权威专家解读灾害机理,舆情态势在3小时内恢复平稳1417

四、灾害链延伸风险与防治对策

(一)次生灾害风险研判

当前滑坡后缘形成长约120米的拉张裂缝,稳定性系数降至0.89,在余震或持续降雨条件下存在二次滑移风险。地质专家建议立即实施"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应急加固工程,并在下游设置拦渣坝拦截可能形成的泥石流712。同时,滑坡堰塞体导致平头岗河水位每小时上涨15厘米,已组织爆破分队待命实施疏导作业1619

(二)长效机制建设路径

  1. 监测预警体系升级:试点部署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监测网,实现对毫米级地表形变的实时捕捉,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区域地质灾害预测模型12
  1. 工程治理专项规划:对全市21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风险评估,优先对威胁100人以上的46个点实施削坡减载、排水系统改造等工程措施710
  1. 法规制度完善:修订《高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禁止在坡度大于25°区域进行切坡建设,建立农村自建房地质安全强制性审查制度1219

五、社会影响与恢复重建

(一)受灾群众心理干预

心理评估显示,幸存者中急性应激障碍(ASD)发生率达68%,安置点已派驻12名心理治疗师开展团体辅导。同时启动"一对一"帮扶机制,为失联者家属提供法律咨询及心理支持,防范次生社会风险1619

(二)基础设施修复计划

政府拟投入2.3亿元实施"灾后重建三年行动",重点重建损毁的县道X727线,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标准新建安置房186套,配套建设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海绵城市设施以提升防灾韧性1216

结论与建议

高州"5·18"山体滑坡灾害揭示出极端天气常态化背景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系统性脆弱性。建议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完善"隐患识别-风险评估-工程治理-应急避险"全链条防控体系,同时加强基层防灾社区建设,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未来需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降雨时空分布的影响,将韧性城市理念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风险。

======以上评述内容由AI根据互联网信息生成,请谨慎参阅======

上一篇
2025-05-05 早间榜单透视(⭕警示关注⭕)
下一篇
2025-06-07 榜单透视(⭕警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