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凌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自2022年全面军事行动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同时宣布将于当晚进行“训练性”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这两项行动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升级态势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军事战略、技术特征、地缘政治影响及国际反应等维度展开全面分析。
一、无人机袭击事件的战术与战略维度
(一)袭击规模与作战特点
根据乌克兰空军公布的数据,俄军在此次行动中一次性投入273架“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及电子诱饵装置,突破了此前267架的单日最高纪录12。从战术层面看,此次袭击呈现三大特征:多波次饱和攻击、电子干扰协同及重点目标打击。袭击持续9小时,覆盖基辅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及顿涅茨克州等战略要地,其中基辅州瓦西里科夫空军基地的爱国者防空系统阵地成为核心打击对象18。乌军虽拦截88架无人机,但仍有57架突破防线,暴露出其防空体系在持续消耗战中的脆弱性1216。

(二)技术装备与战场效应
“沙赫德-136”无人机采用卫星导航与惯性制导复合系统,有效载荷50公斤,航程可达2500公里。此次袭击中,俄军创新运用FPV自杀式穿越机实施40公里外精确打击,显示其已突破星链依赖,可能采用无线电中继或新型制导技术18。袭击造成基辅州一名28岁女性死亡、三名平民受伤(含一名4岁儿童),第聂伯罗工业设施遭重创,进一步削弱乌克兰战争潜力29。值得关注的是,俄军首次将无人机集群与Kh-101巡航导弹、“匕首”高超音速武器混合使用,形成多层次打击体系8。
(三)战略意图解析
此次袭击发生在5月17日俄乌伊斯坦布尔直接谈判破裂后24小时内,具有明确的政治信号意义。俄罗斯通过饱和攻击达成三重目标:消耗乌军防空资源、破坏后方基础设施、对冲谈判失败的政治压力。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评估认为,俄方试图以“战场优势换取谈判筹码”,迫使乌克兰接受领土现状14。

二、洲际弹道导弹训练发射的战略威慑逻辑
(一)导弹型号与技术参数
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于5月18日晚间发射的导弹为RS-24“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长度20.9米,发射重量49吨,最大射程1.1万公里,可携带4枚分导式核弹头,圆周概率误差(CEP)150-250米,突防速度超过20马赫36。2024年10月的战略威慑演习中,“亚尔斯”导弹曾完成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至堪察加半岛的全程试射,验证其对抗反导系统的能力1117。

(二)训练发射的战术背景
此次发射选择在无人机大规模袭击同日实施,形成“常规打击+核威慑”的双重施压态势。俄国防部声明强调,演习旨在“测试未来作战装备性能”,特别是验证“遭受核反击后实施二次打击”的实战流程11。从地理布局看,发射场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普列谢茨克基地,弹着点设定在库拉靶场,完整模拟对北美战略目标的打击路径617。
(三)核威慑升级的深层动因
俄罗斯此次行动直接回应西方近期军事动向:美国批准向乌克兰提供射程300公里的ATACMS导弹、法国讨论派兵乌克兰的可能性、北约启动“核共享”部署计划。普京在2024年3月明确表态:“当国家生存受威胁时,我们将使用任何武器”7。此次导弹发射与5月6日“非战略核武器演习”形成呼应,标志着俄核战略从“防御性威慑”向“进攻性警示”转变717。

三、地缘政治影响与多方博弈
(一)俄乌谈判僵局的结构性矛盾
5月17日会谈中,双方在四个核心议题上立场尖锐对立:领土边界划定、安全保障机制、战争赔偿标准及北约成员资格。乌克兰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要求俄军完全撤出顿巴斯及克里米亚;俄罗斯则提出承认“新领土现实”作为停火前提14。梅德韦杰夫警告,若西方持续施加“最后通牒”,冲突可能进入“新武器与新参与者介入的更可怕阶段”14。

(二)国际社会的分化应对
美国特朗普政府采取“有限介入”策略,一方面宣布将于5月19日与普京、泽连斯基通话斡旋,另一方面暂停对乌新增军事援助,施压基辅接受领土妥协1618。欧盟内部出现立场分裂:法国推动对俄能源制裁升级,德国则担忧冲突外溢风险,主张重启《明斯克协议》框架714。中国外交部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重申“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的一贯立场13。
(三)军事技术扩散的连锁反应
伊朗持续向俄提供“沙赫德”无人机生产技术,换取苏-35战斗机及卫星技术支援,形成“武器换技术”联盟。朝鲜则通过向俄出口火炮弹药,加速“火星-18”洲际导弹研发进程,半岛核态势同步升温19。这种跨地区军事合作正在重塑全球战略平衡,推动“去西方化”武器供应链的形成。

四、未来局势演进与风险预警
(一)战场态势推演
短期内,俄军可能延续“无人机消耗+精确导弹打击”组合战术,重点破坏乌军后勤节点与能源设施。乌方将寻求增强电子对抗能力,同时推动F-16战机编队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战略层面,俄或于2025年三季度前完成30万预备役动员,为可能的春季攻势积蓄兵力18。
(二)核风险管控挑战
俄罗斯将“亚尔斯”导弹战备数量提升至150枚,现代化核武库比例达94%。北约则加速部署B61-12战术核弹,核共享国家增至7个。双方战略预警系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误判风险较2022年上升37%717。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已启动扎波罗热核电站应急监测机制,防范核事故风险。
(三)经济制裁的边际效应
欧盟第十一揽子制裁将俄罗斯钻石、钛金属纳入禁运范围,但对俄能源收入影响有限。2025年1-4月,俄油气收入同比增加18%,主要得益于印度、土耳其等国的溢价采购。G7拟实施的“二级制裁”可能加剧全球能源市场波动,推高布伦特原油至130美元/桶区间14。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次无人机-导弹联合行动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混合战争”新阶段,常规武力与核威慑的交叉运用成为常态。国际社会需着力构建三重机制:建立无人机技术出口管制多边框架、重启《中导条约》谈判防止导弹扩散、设立俄乌人道主义物资通道。对中国而言,应在坚持中立立场基础上,推动上合组织发挥调解功能,防止冲突外溢冲击“一带一路”沿线安全。唯有通过体系化的危机管控与对话协商,方能避免局部冲突演变为全球性体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