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徐飞虎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于2025年5月12日宣布成功实现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其成像分辨率较单台望远镜提升14倍。该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标志着中国在光学合成孔径成像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13713。本文将从技术背景、核心创新、实验验证、应用前景及国际影响等维度展开全面分析。
一、技术背景与历史挑战
(一)传统成像技术的物理极限
传统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受限于单个孔径的衍射极限,即瑞利判据规定的角分辨率 θ=1.22λ/Dθ=1.22λ/D(λλ为波长,DD为孔径直径)。例如,对于波长500 nm的可见光,直径1米的望远镜理论分辨率仅为约0.1角秒,难以满足远距离毫米级目标的观测需求1711。
为突破这一限制,合成孔径技术通过组合多个独立观测单元的干涉数据,等效构建更大口径的虚拟望远镜。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通过全球射电望远镜联网,成功实现对M87黑洞的成像,但其基于振幅干涉的技术在光学波段面临根本性障碍--大气湍流引起的相位扰动导致干涉条纹失稳3711。
(二)强度干涉成像的技术演进
1956年,英国物理学家Hanbury Brown与Twiss提出强度干涉技术,通过测量热光源的二阶强度关联函数提取目标空间信息。该技术对大气湍流和光学缺陷具有天然鲁棒性,因其仅依赖强度而非相位信息711。然而,传统强度干涉需依赖目标自身热辐射(如恒星),无法应用于非自发光物体,且受限于光源亮度与探测效率,长期局限于天文观测领域137。
二、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的核心创新
(一)多激光发射器阵列的赝热照明设计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8个独立激光发射器构建照明阵列,相邻间距0.15米,超越大气湍流外尺度(0.02-0.05米),确保每束激光经大气传播后产生独立随机相位调制。此设计模拟热光源的统计特性,实现远距离赝热照明,解决了主动照明下强度干涉的光源难题349。
数学上,发射阵列的相干函数可表示为:

(二)双望远镜基线扫描与单光子探测
接收端采用两台可移动望远镜,形成0.07-0.87米可变基线,覆盖空间频率域14倍于单孔径的采样范围。配合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系统在1.36公里距离下实现3 mm横向分辨率,对应角分辨率0.45微弧度,较单望远镜衍射极限(6.3 mm)提升14倍459。
(三)鲁棒性图像重建算法
针对稀疏采样(1260数据点覆盖512×512网格)与低频缺失问题,团队开发了融合1D三次样条插值、Ramp-Lank滤波与改进相位检索算法的重建流程。实验显示,目标图像(如“USTC”字母)的峰值信噪比(PSNR)达14-18 dB,千次重复重建的叠加结果证实了算法的稳定性910。
三、实验验证与技术参数
(一)外场实验配置
(二)性能量化分析
- 分辨率验证:双缝目标成像显示3 mm清晰分辨,符合理论预测 δx=λz/Bδx=λz/B(B=0.87B=0.87米基线,z=1.36z=1.36公里距离)9。
四、技术应用前景与战略价值
(一)空间碎片监测与航天安全
(二)军事侦察与安防监控
(三)天文观测与深空探测
(四)生物医学与工业检测
五、国际比较与技术领先性
(一)欧美相关研究进展
美国DARPA的MOIRE项目曾发展薄膜衍射光学合成孔径技术,但地面验证分辨率仅厘米级(10 km距离)。欧盟的Hypertelescope计划采用百米基线干涉,受限于主动相位控制难度,尚未突破实时成像瓶颈1114。
(二)中国技术优势分析
六、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一)技术优化路径
(二)产业化障碍
结论
中国科学家在主动光学强度干涉领域的突破,不仅解决了远距离高分辨成像的世纪难题,更重塑了合成孔径技术的范式。该技术有望在空间安全、国防科技、深空探测等战略领域产生变革性影响,巩固我国在量子光学与精密测量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未来需聚焦工程化应用与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