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科研团队于2025年4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B等位基因型血型,这一发现被国际输血协会(ISBT)正式命名为“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型。该血型的稀有程度远超已知的Rh阴性“熊猫血”,其基因序列已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审核并收录至GenBank数据库(序列号PV588093)4511。这一突破不仅更新了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学图谱,也为临床输血安全与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ABO血型系统的遗传学演进与临床挑战
ABO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ABO血型系统由位于人类第9号染色体长臂的ABO基因调控,其编码的糖基转移酶决定红细胞表面抗原类型。传统血清学检测依赖抗原-抗体反应原理,但面对基因突变导致的亚型时,常出现正反定型不符的难题39。例如,本次发现的案例中,正定型显示为O型,反定型却呈现B型,这种矛盾提示存在未被识别的遗传变异48。
血型亚型鉴定的技术瓶颈
血清学检测在复杂亚型鉴定中存在显著局限性:
这些限制促使基因分型技术成为现代血型研究的核心工具。郴州团队采用的二代测序技术(NGS)能够检测ABO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的细微变异,其分辨率达到单核苷酸水平,成功识别出c.106delG位点突变41117。这种突变导致移码变异,改变糖基转移酶结构,形成独特的B抗原表位。
新型B等位基因的发现过程与技术突破
临床检测中的异常发现
2025年4月1日,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在常规输血前筛查中发现一例特殊样本:
- 正定型:单克隆抗B血清呈弱凝集(2+),抗A血清无反应,判定为O型
这种异常触发了三级复核机制,包括:
- 热放散试验排除冷抗体干扰
- 吸收放散试验确认弱B抗原存在
基因测序技术的精准应用
研究团队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ABO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c.106delG杂合突变。该突变导致:
- 移码效应:第36位甘氨酸后氨基酸序列完全改变
- 酶活性改变: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催化效率下降80%
医疗科技的多维度突破
基因分型技术的临床转化
与传统血清学相比,郴州案例凸显了分子诊断技术的三大优势:
- 精准识别:明确区分c.106delG与其他已知B亚型(如B3、Bx)
- 预后评估:突变酶活性预测可指导个性化输血策略
便携式检测设备的创新
针对急救场景需求,纸基微流控芯片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 检测原理:将核酸扩增与侧向层析结合,实现“样本进-结果出”
- 性能参数:灵敏度达0.1%突变等位基因频率,特异性>99.8%
输血医学的范式转变
稀有血型库的智能化管理
本次发现推动了中国稀有血型数据库的升级:
- 动态监测: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实时更新与跨机构共享
- 人工智能预测:深度学习模型可提前6个月预警区域性血型短缺
临床输血策略的革新
对于新发现血型患者,郴州团队建立三级输血保障体系:
- 自体输血:术前采集储存患者全血
- 亲属定向捐献:经基因匹配的家族成员作为备用供体
国际科研合作与产业影响
全球血型研究网络的构建
该发现促使ISBT成立亚太血型变异研究中心,郴州团队作为创始成员,主导以下国际合作:
- 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10国50万样本,建立ABO突变频谱数据库
诊断试剂产业的升级
国内企业快速响应技术需求:
- B亚型检测试剂盒:达安基因推出全球首款c.106delG快速检测条
未来展望与挑战
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 进化生物学视角:研究c.106delG突变在人类迁徙中的选择压力
技术转化的现实障碍
尽管取得突破,仍需应对:
- 成本控制:基因分型检测价格需从当前2000元降至500元以内
- 标准统一:建立ISO级别的ABO基因分型操作规范
郴州发现标志着中国在血型研究领域已从跟跑转向领跑。通过整合临床资源、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这一突破不仅保障了输血安全,更开辟了精准医疗的新纪元。未来需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推动技术普惠,使罕见血型患者真正受益于科技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