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伊朗一位高级顾问公开表示,伊朗准备与美国特朗普政府签署一项有条件的核协议,内容包括承诺永不制造核武器,销毁所有可用于武器化的高浓缩铀库存,仅将铀浓缩至民用所需的较低浓度,并允许国际核查人员监督这一进程,以换取美国立即解除对伊朗的所有经济制裁2314。
这一消息是在美伊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2015年伊核全面协议后首次正式开启谈判的背景下出现的。自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恢复严厉制裁以来,伊朗逐步减少履行协议义务,核活动有所扩大。2025年4月起,美伊在阿曼等地进行了多轮间接会谈,试图重启核协议框架1913。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中东访问期间公开表示“接近达成协议”,并称希望伊朗成为强大国家,但不能拥有核武器。他强调若谈判失败,不想采取暴力措施,但会继续施加经济压力,甚至威胁令伊朗石油出口归零,使其经济陷入困境11419。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则批评美国在谈判期间不断加码制裁,认为这影响谈判进程,呼吁美国改变态度,避免矛盾言论,强调谈判目标是捍卫自身权利并终结制裁14。
事件经过详细阐述
- 2025年4月12日,美伊在马斯喀特举行首轮间接会谈,开启自2018年以来首次正式谈判19。
- 5月7日,特朗普表示尚未决定是否允许伊朗保留铀浓缩能力,此话引发以色列强烈反对,以方认为这是摧毁伊朗核设施的最后机会16。
各方观点与舆论分析
伊朗立场
伊朗强调其核计划纯属和平用途,坚决否认制造核武器意图。此次提出放弃高浓缩铀库存和接受国际监督,被视为重大让步,旨在换取经济制裁解除,缓解经济困境,恢复国际贸易和投资214。但伊朗对美国的信任度不高,担心美国再次单方面退出协议,因此要求美国提供绝对保证2。
美国立场
特朗普政府在核问题上态度复杂,一方面强调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坚决反对伊朗铀浓缩活动,甚至要求拆除关键核设施;另一方面也表达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端的愿望,避免军事冲突1131619。美国对伊朗施加极限压力,威胁令其石油出口归零,但也在谈判桌上释放妥协信号。
以色列及阿拉伯国家反应
沙特和其他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对伊朗核协议持谨慎甚至担忧态度,担心伊朗什叶派政权借此扩大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改变地区力量平衡1210。沙特虽谨慎欢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改善关系,但强调必须解决巴以和平问题,反映地区复杂的政治格局。
国际社会及大国态度
中国、俄罗斯等国支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反对单边制裁和军事威胁,强调维护核不扩散体系和地区稳定。中俄伊三方合作加强,形成对美国单边制裁的制衡,增强伊朗谈判底气5。
欧盟多数国家支持恢复伊核协议,反对美国单边制裁,主张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框架5。
历史信息与事件脉络
伊朗核问题起源于2003年,历经多年国际谈判和制裁。2015年伊核全面协议达成,伊朗限制核计划,国际社会解除部分制裁。但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协议,恢复严厉制裁,导致局势恶化,伊朗逐步减少履约81217。
事件的战略意义与影响分析
对中东地区战略平衡的潜在影响
- 然而,伊朗在中东地区通过支持什叶派武装组织(如哈马斯、真主党等)扩大影响力的事实仍然存在,这使得部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对伊朗核协议持警惕态度,担心伊朗借核协议解除制裁后增强地区影响力,改变地区权力格局91314。
对美伊关系及国际局势的影响
- 该事件也反映了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相对下降和多极化趋势,中俄伊三方加强合作对美国形成一定压力,为伊朗谈判增加筹码16。
结论
伊朗高级官员提出在有条件下与美国签署核协议,放弃高浓缩铀库存,承诺不制造核武器,允许国际监督,以换取解除经济制裁,标志着伊核问题出现重要进展。这一举措若得以落实,将有助于缓解中东地区核扩散风险,改善美伊关系,促进地区安全稳定,但也可能引发地区传统对手的担忧和反应,改变中东战略平衡。双方在协议的具体内容、监督机制及制裁解除的信任问题上仍面临挑战,未来谈判和执行过程将决定该事件对中东乃至全球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123568913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