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针对外卖行业竞争中的突出问题,对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开展联合约谈。此次行动标志着我国网络餐饮服务监管进入新阶段,其核心在于通过强化平台主体责任、规范市场秩序,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约谈要求平台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法规,重点解决恶性竞争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传导问题1413。
一、外卖行业竞争格局与食品安全监管态势
(一)行业竞争白热化催生监管需求
2025年外来者京东以"零佣金+五险一金"模式强势入场,打破原有双寡头格局。数据显示,京东外卖日单量在四个月内从500万激增至1000万,市场份额达5%,形成"三国杀"竞争态势410。这种通过补贴换市场的策略,客观上加速了中小餐饮商户的线上迁移。扶风县市场监管局的排查显示,县域内79家入网商户中,23%存在证照不全、后厨卫生不达标等问题2。竞争压力导致部分平台放松准入审核,北京2019年专项治理中曾查处2100余起无证经营案件,揭示出行业扩张与质量管控的结构性矛盾8。
(二)新型风险传导机制的形成
补贴大战衍生出三重风险传导路径:一是商户端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食材,2024年曝光的"幽灵外卖"事件中,月销3000单的店铺与废品站相邻作业12;二是配送环节超负荷运转,某平台骑手日均接单量从35单增至50单,餐品二次污染风险上升6;三是数据造假形成灰色产业链,监测发现部分新入驻商户通过刷单制造"万单店"假象,逃避监管视线10。这些风险在竞争加剧背景下呈现跨平台扩散趋势。
二、监管框架的法治化演进
(一)法律体系的完善进程
我国网络餐饮监管历经三个阶段:2017年《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首次确立"线上线下一致"原则,要求平台履行资质审查义务515;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安全民事纠纷案件司法解释》明确平台连带责任6;2024年《山西省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首创"视频厨房"强制公示制度,推动加工过程透明化19。此次五部门联合约谈,标志着监管重心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预防,形成"法规+标准+信用"的立体约束体系。
(二)平台责任的法定边界
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平台对商户资质负有形式审查与动态监控双重义务。北京市监局2019年约谈中,要求平台建立"入网商户电子档案",实现证照信息、抽检记录、投诉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8。此次约谈进一步强调算法伦理,要求取消"二选一"等限制性条款,美团因此调整骑手派单系统,允许跨平台接单以降低配送强度10。数据显示,算法优化后餐品送达超时率下降12%,破损投诉减少8%4。
三、食品安全风险的全链条治理
(一)准入环节的资质管理
扶风县市场监管局创新实施"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证照齐全商户贴蓝标,新入驻商户实施30日黄标观察期,违规商户直接红标下架2。该机制运行以来,县域内无证经营率从17%降至4%。但跨区域监管仍存盲区,某连锁品牌在A市持证经营,却通过"影子门店"在B市无证接单,暴露出平台地理围栏技术的应用短板12。
(二)加工环节的过程控制
广州市推广的"明厨亮灶"工程要求商户在后厨安装AI识别摄像头,系统可自动抓拍未戴厨师帽、徒手接触食品等违规行为,违规画面直接推送至监管平台17。某试点区域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卫生违规率下降41%。但小微商户改造成本压力较大,约15%的夫妻店因设备投入超出承受能力选择退出平台6。
(三)配送环节的质量保障
"食安封签"制度在杭州的实践表明,采用温度感应标签可使餐品变质投诉下降33%19。但骑手私自拆封等问题依然存在,2024年某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封签状态,将纠纷率从0.7%降至0.2%。值得关注的是,全职骑手社保缴纳政策实施后,人员流动率由25%降至8%,职业归属感提升有助于规范配送行为410。
四、多方共治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信用监管的技术赋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的"食品安全指数"模型,整合商户证照、抽检结果、消费者评价等12维度数据,实现风险智能评级。某试点城市应用该模型后,高风险商户查处效率提升3倍6。但数据孤岛问题制约应用深度,平台与监管部门的数据共享率不足40%12。
(二)社会监督机制的创新
"吹哨人"制度在深圳取得突破,某外卖骑手因举报商户使用地沟油获10万元奖励,推动该市建立行业内部举报保护机制6。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北京试行"先行赔付"基金,对证据确凿的食安问题实行平台垫付,平均处理时长从14天压缩至48小时8。
(三)标准体系的完善方向
现行《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在配送环节仅作原则性规定,急需制定《即时配送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建议参照医药冷链标准,对外卖箱清洁度、温度控制等设定量化指标。某科研机构实验显示,配送箱菌落总数超标的餐品,大肠杆菌检出率是达标餐品的7.3倍14。
五、监管效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智能监管平台
建议整合市场监管、商务、人社等部门数据,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餐饮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具备三大功能:一是商户证照的区块链存证,防止PS造假;二是经营数据的实时抓取,识别刷单等异常行为;三是风险预警的智能推送,实现"未诉先办"。杭州试点显示,此类系统可使监管响应速度提升60%17。
(二)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设立网络餐饮安全专项基金,用于小微商户的厨房改造补贴。参考北京市做法,对实施"明厨亮灶"的商户给予最高2万元补助,设备折旧纳入经营成本抵扣8。同时建立骑手职业发展通道,将送餐年限与社保缴费基数挂钩,增强职业稳定性。
(三)推进社会协同治理
支持行业协会制定《网络餐饮服务诚信公约》,建立行业黑名单共享机制。鼓励高校科研团队开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某高校研制的便携式ATP检测仪已在3分钟内完成餐品微生物检测,准确率达92%14。此外,应完善消费者教育体系,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食安科普挑战赛",提升公众风险鉴别能力。
当前我国网络餐饮监管正处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型的关键期。五部门联合约谈既是规范市场竞争的及时举措,更是构建食品安全治理共同体的战略布局。未来需在法治框架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社会协同的多元路径,实现行业发展与质量安全的动态平衡。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算法伦理、数据共享、新业态规制等前沿领域,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餐饮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