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4. 中国巴西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联合声明
Words 3031Read Time 8 min
2025-5-13
中国与巴西于2025年5月13日签署的《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安全治理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这份文件不仅凝聚了两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共识,更勾勒出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安全事务的全新范式。本文将从战略定位、合作机制、全球南方协同效应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该声明所蕴含的国际政治合作逻辑。

一、中巴战略协作的深层动因

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共同诉求

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巴西在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存在战略契合。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单极霸权与多极趋势的结构性矛盾,202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卢拉总统时明确指出,两国要"共同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经贸秩序"218。这种立场植根于双方对现行国际体系缺陷的深刻认知:联合国安理会决策机制未能反映新兴国家实力变化,全球金融体系存在系统性不平等,安全议题被少数国家垄断话语权。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中巴合作呈现出独特的战略价值。巴西总统首席特别顾问阿莫林透露,巴方立场与特朗普政府的促和主张存在交集6,但中巴协作超越了短期地缘考量。两国通过2024年5月达成的"六点共识"8,系统提出冲突降级、人道保护、核设施安全等原则性主张,为后续联合声明奠定制度基础。这种持续性的政策协调,体现了新兴大国构建非西方安全治理框架的战略耐心。

发展优先的治理哲学

《联合声明》第五项明确提出"从根源上解决乌克兰危机",这一表述折射出中巴对安全与发展辩证关系的独特认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指出,中巴命运共同体建设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3,这种理念延伸到安全领域,表现为强调冲突根源治理而非单纯军事干预。具体到乌克兰危机,两国关注粮食安全、能源供应等衍生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4,这种视角与西方主导的安全叙事形成鲜明对比。
在实践层面,中巴合作展现出议题联结的创新性。2025年会谈达成的20项合作文件涵盖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218,这种发展议程与安全议题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以发展促安全"的新型治理路径。巴西外长维埃拉在会晤王毅时强调,双方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12,这实际上将乌克兰危机的解决方案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相衔接。

二、多边合作机制的创新实践

"和平之友"小组的机制化运作

2024年9月成立的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已成为中巴协调全球南方立场的关键平台。该机制最初由17国参与4,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突破传统区域集团界限,聚合亚非拉主要新兴国家;其次,建立常设性对话渠道,2025年3月纽约会议即实现政策立场同步4;最后,形成"原则声明+具体倡议"的立体输出模式,在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的同时,提出停火止战、人道走廊等操作性建议。
小组的运作效能体现在其对国际议程的塑造能力。2025年5月莫斯科机场遭袭事件后,中国外交部表态支持"和平之友"小组发挥建设性作用5,实际上将该机制定位为第三方调停力量。巴西提出的安理会改革方案6,与小组倡导的多边主义改革形成政策呼应,这种机制嵌套策略增强了新兴国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南南合作框架的拓展深化

中巴协作超越双边范畴,正在重塑南南合作的内涵。两国在2025年联合声明中明确使用"全球南方"概念1920,这标志着新兴经济体身份认同的政治化转向。具体合作路径包括: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与乌克兰粮食运输机制的对接渠道;推动中拉论坛设立危机调解基金;在WTO框架内协调农业补贴政策以对冲危机影响。
这种深度协作产生显著的外溢效应。埃及、印尼等"和平之友"成员国,开始在其区域组织内推广中巴调解模式。2025年非盟特别峰会首次将"第三方调解机制"写入决议文件,间接认可了中巴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中巴在联合国预算委员会的合作,确保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危机应对资源分配中的代表性提升。

三、新型安全观的国际传播效应

文明对话范式的创新

《联合声明》创造性地提出"公平、持久、有约束力"的和平协议标准1920,这实际上构建了不同于西方"民主和平论"的安全评价体系。中国学者赵俊杰指出,中巴共识强调"俄乌双方认可"的前提条件10,体现了对主体间性的尊重,这种文化敏感性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国的战后重建中严重缺失。巴西提出的"全面对话"概念6,将土著权利保护等非传统安全议题纳入调解框架,拓展了和平进程的内涵边界。
在方法论层面,中巴倡导的"累积共识"策略具有重要创新价值。不同于西方"一揽子方案"的解决思路,两国在2024年六点共识中采取分阶段推进策略8,先实现人道停火,再构建政治框架。这种渐进路径降低了谈判门槛,为2025年普京提出和谈倡议创造了条件19。俄罗斯科学院专家认为,这种"中国式调解"为复杂冲突提供了可控解决方案。

规范传播的渠道建设

中巴协作注重规范传播的制度化渠道建设。双方建立外长级战略对话、议会友好小组、智库联盟等多层次交流机制12,确保安全理念的持续传播。2025年签署的媒体合作文件2,特别强调危机报道的平衡性原则,这实际上在信息层面消解西方媒体的叙事垄断。在教育领域,中巴联合培养危机调解人才项目,将"不干涉内政""共同安全"等原则纳入课程体系。
这种规范传播产生实质影响。东南亚国家联盟在2025年峰会上,首次将"对话协商"列为地区安全原则。非洲联盟驻华代表表示,中巴方案为萨赫勒地区反恐合作提供了新思路。甚至在欧洲,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5年G7峰会期间,提议借鉴"和平之友"小组的协商模式。

四、国际政治合作的现实挑战

制度性权力的结构性约束

尽管中巴合作取得显著进展,但现行国际体系的结构性障碍依然存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停滞不前,巴西提出的扩容方案6遭遇既得利益集团抵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乌克兰债务重组方案的否决,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这些制度性障碍严重制约新兴国家倡议的落实效能。
同时,传统大国对中巴协作的防范心态加剧。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虽表态"欢迎任何促和努力",但暗中施压拉美国家减少对"和平之友"小组的参与度。欧盟通过《全球门户计划》增加对巴西投资,试图分化中巴战略协作。这种遏制策略在数字领域尤为明显,西方国家对中巴数字经济合作协议的安全审查持续升级2

利益协调的复杂性

全球南方国家的异质性对中巴协作构成挑战。印度对"和平之友"小组的有限参与,反映出新兴大国间的战略分歧。非洲国家在粮食危机问题上的急迫诉求,与中巴倡导的渐进解决方案存在张力。这些内部协调成本可能削弱集体行动效率。
在具体议题领域,技术性障碍日益凸显。核设施保护标准的技术规范制定8,涉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程序改革;跨境粮食运输通道建设,需要与劳埃德保险协会等商业机构协调。这些专业领域的合作,考验着中巴议程设置能力的精细度。

结论与展望

中巴《联合声明》的签署,标志着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安全治理进入机制化阶段。这种合作模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乌克兰危机的具体解决方案中,更重要的是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实践范本。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原则性共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安排,同时增强对中小国家的议程包容性。
建议推进三个方向的改革:其一,建立"和平之友"小组常设秘书处,提升决策效率;其二,创设全球南方安全合作基金,加强资源保障;其三,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增设危机预防特别委员会,完善制度性话语平台。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巩固中巴协作成果,为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安全架构贡献东方智慧。

======以上评述内容由AI根据互联网信息生成,请谨慎参阅======

上一篇
2025-05-05 早间榜单透视(⭕警示关注⭕)
下一篇
2025-05-14 晚间榜单透视(⭕警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