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8. 众泰汽车年销14辆高管拿百万年薪
Words 2394Read Time 6 min
2025-5-9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场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众泰汽车的经营数据犹如一记惊雷,将企业治理的深层矛盾暴露无遗。2024年度财报显示,这家曾创造过年销30万辆神话的车企,全年仅售出14辆汽车,录得10亿元净亏损,而高管团队却依然领取954.91万元薪酬。这种业绩与薪酬的荒诞反差,不仅折射出企业治理机制的严重失灵,更暴露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特有的制度性困境。本文将从企业经营、公司治理、法律规制、行业对比等多维度展开深度剖析。

一、企业兴衰轨迹与经营困境

1.1 模仿战略的短暂辉煌

众泰汽车的崛起堪称中国民营车企发展的特殊样本。自2003年涉足整车制造领域,企业凭借"逆向开发"策略迅速打开市场。2016年推出的SR9车型,因高度模仿保时捷Macan而获得"保时泰"称号,单月销量突破万辆215。这种"设计借鉴+低价策略"的组合拳,在三四线市场缔造了2016-2017年连续销量超30万辆的业绩神话1619。然而,这种发展模式暗藏危机:2016-2018年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远低于行业3%-5%的平均水平1516,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购,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1.2 质量危机与转型困局

2018年爆发的"方向盘抱死"事件成为转折点,T700车型大规模质量投诉引发品牌信任危机1516。与此同时,新能源补贴退坡使依赖政策红利的云100等车型失去市场竞争力,2019年销量骤降至2.1万辆1119。尽管2022年尝试复产T300车型,但产品力不足导致2023年销量仅111辆,2024年更降至14辆617。最新财报显示,企业总资产较2023年末缩水41.64%,整车业务收入贡献几乎归零1117

1.3 重整计划的实施困境

2023年破产重整后推出的江南U2新能源车型,试图复制五菱宏光MINIEV的成功路径。但该车型续航仅200公里,被指抄袭本田设计,上市后月销不足百辆1519。更严峻的是,研发投入从2023年的4350万元锐减至2024年的570万元,研发人员规模腰斩至81人1519,显示企业已丧失基本创新能力。这种"去研发化"的转型策略,与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形成尖锐对立。

二、薪酬体系与企业绩效的严重背离

2.1 薪酬数据的结构性矛盾

2024年高管薪酬数据显示,16名董监高合计领取954.91万元,人均59.68万元,其中董事长胡泽宇年薪196.59万元,副总裁尹雪峰183.61万元471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员工平均年薪约10-15万元16,高管薪酬达到普通员工5-19倍。更值得注意的是,董事长薪酬甚至超过小鹏汽车何小鹏的167.6万元711,而后者2024年交付量达20.4万辆,营收超300亿元。

2.2 薪酬决定的机制缺陷

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高管薪酬应由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制定,并经股东大会批准12。但众泰汽车治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独立董事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薪酬委员会独立性存疑812。2023年6月管理层更迭后,新任高管团队未能改善经营,却维持高薪水平,反映出薪酬决定机制与绩效脱钩1519。这种"自定薪酬"现象,实质是内部人控制的具体表现。

2.3 薪酬构成的合法性质疑

从法律层面审视,众泰薪酬体系可能触及《证券法》披露要求的边界。尽管企业按规定披露了薪酬总额,但未详细说明绩效考核标准与达成情况312。在连续六年亏损、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为负的情况下,高管薪酬仍维持高位,涉嫌违反"薪酬与公司效益、业绩增长挂钩"的监管原则812。对比特斯拉薪酬诉讼案,当企业业绩未达约定目标时,董事会应启动薪酬追回机制,但众泰未见相关制度安排8

三、行业治理的镜鉴与启示

3.1 新势力企业的薪酬范式

理想汽车李想6.39亿元年薪(含期权激励)引发的争议,揭示出新旧车企薪酬理念的碰撞510。这种将高管薪酬与市值、销量深度绑定的模式,虽存在争议,但其期权激励与业绩对赌条款(如理想2024年确认6.36亿元薪酬费用)体现了风险共担原则10。反观众泰汽车,在零产量、零研发投入的情况下维持固定高薪,完全背离市场规律。

3.2 传统车企的薪酬治理

比亚迪王传福765.5万元年薪,吉利李书福37.6万元薪酬,体现两种不同治理逻辑1016。前者将高管薪酬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挂钩,后者则体现创始人"重团队激励"的理念。但无论哪种模式,均建立在实际业绩支撑之上。众泰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其薪酬水平既未体现传统车企的稳健性,又缺乏新势力的业绩对赌机制,形成治理"真空地带"。

3.3 监管体系的完善空间

现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虽规定薪酬决定程序,但缺乏具体量化标准12。美国SEC要求详细披露薪酬与业绩的关联度、同业对比数据等,值得借鉴8。建议监管层建立薪酬合理性评估模型,将薪酬总额与企业营收、利润、研发投入等指标挂钩,设定浮动区间。对于众泰这类连续亏损企业,应强制要求薪酬与扭亏进度绑定38

四、治理重构与产业警示

4.1 公司治理的革新路径

众泰汽车亟需重构治理架构:首先应扩大独立董事比例至半数以上,薪酬委员会由独董主导812;其次建立薪酬追回条款,对未能实现业绩目标的高管追索部分薪酬;最后引入员工持股计划,将基层员工利益与企业命运绑定。这些改革可参考万向集团等成功转型案例16

4.2 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的市场环境下,众泰必须做出根本性战略调整。建议聚焦微型电动车细分市场,借鉴五菱宏光MINIEV的成功经验,但需配套至少5亿元级别的研发投入1519。同时应处置非核心资产,2024年年报显示企业仍持有36.06亿元总资产,可通过剥离地产等业务筹集转型资金1117

4.3 行业生态的警示意义

众泰困境揭示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矛盾:截至2024年,行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52%,但仍有37家新势力企业涌入市场1016。监管部门应建立产能预警机制,对连续三年产能利用率低于30%的企业启动特别治理程序。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对资不抵债企业及时启动司法重整,避免"僵尸企业"消耗社会资源。
站在产业变革的历史节点,众泰汽车的治理困局犹如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企业个体战略失误的教训,更映照出产业转型期制度建设的盲区。唯有构建起市场导向的薪酬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强化监管的刚性约束,才能避免类似荒诞剧的再次上演。这对正处于电动化转型攻坚期的中国汽车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警示意义。

======以上评述内容由AI根据互联网信息生成,请谨慎参阅======

上一篇
2025-05-05 早间榜单透视(⭕警示关注⭕)
下一篇
2025-05-13 早间榜单透视(⭕警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