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于2025年5月6日正式宣布,普京将于8月底至9月初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核心行程是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访问安排不仅是中俄元首外交的常规互动,更折射出两国在百年变局下深化战略协作、重构国际秩序的共同诉求。作为2025年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头戏,此次访问将延续2015年双方互访参加二战胜利70周年庆典的传统,同时承载着应对当前国际危机的现实考量。

一、访问安排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动因
(一)纪念外交的传统承续
中俄两国作为二战亚洲与欧洲主战场,自2015年起建立领导人互访参加对方纪念活动的机制。当年普京出席北京“9·3”阅兵式,习近平则赴莫斯科参加红场胜利日庆典,双方还互派军队方阵参与对方阅兵79。这种安排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既强化历史叙事中的“共同胜利者”身份,又通过军事仪仗展示战略互信。2025年的访问延续这一传统,但背景已发生深刻变化--俄乌冲突持续发酵、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使得此次纪念活动成为中俄宣示战略协作的重要舞台。
(二)能源合作的紧迫需求
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构成访问的经济主轴。该管道计划经蒙古向中国输气,年设计运力500亿立方米,可弥补俄罗斯对欧天然气出口缺口。2024年俄对华天然气出口同比增长48%,但管道建设仍受定价机制、过境费用等制约39。普京此行可能推动项目最终协议签署,特别是寻求中方在预付款、汇率担保等方面让步。俄罗斯肉类出口商也期待借访问扩大中国市场准入,2024年对华禽肉出口已激增50%3。
(三)国际议程的协调需求
访问恰逢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俄罗斯接任金砖国家主席国,双方需协调在人工智能治理、气候融资等新兴议题的立场。乌沙科夫特别提及将讨论“金砖国家机制框架内的合作”7,暗示可能推动新开发银行扩容、本地货币结算体系等改革。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俄均主张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此次访问或为9月联合国大会预作立场协调916。

二、访问议程的战略维度解析
(一)安全协作的深化路径
尽管官方通报未明确提及军事合作,但三个迹象显示防务议题将成为暗线:其一,俄方在访问前紧急向印度交付“伊格拉-S”防空系统,平衡对华军售顾虑;其二,中俄海军计划于9月在日本海举行联合演习,与访问形成呼应11;其三,普京可能寻求中方在无人机发动机、舰载雷达等关键技术领域加大合作,缓解西方制裁对俄军工复合体的冲击。值得关注的是,双方或就太空安全、网络战规则等新兴领域签署谅解备忘录。
(二)国际热点问题的立场协调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方“建设性中立”立场面临压力。尽管中国未直接军援俄罗斯,但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其中机床、微电子产品出口激增引发西方关切37。普京可能寻求中方在战后重建、粮食出口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在朝鲜半岛局势方面,俄朝军事合作升级已改变地区安全格局,访问或涉及协调对朝政策,平衡美韩日同盟强化带来的压力。
(三)多边机制的重构尝试
中俄正推动上合组织转型为“欧亚安全共同体”,计划吸纳白俄罗斯为新成员,并建立反恐情报共享机制416。访问期间可能宣布成立上合数字经济工作组,对标西方主导的数字贸易规则。在金砖国家框架下,双方将协调新开发银行增资方案,推动建立替代SWIFT的结算系统。这些举措旨在削弱美元霸权,构建“去西方化”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三、访问成效的制约因素评估
(一)能源合作的定价分歧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谈判的核心矛盾在于气价公式。俄方坚持与欧洲市场油价挂钩,而中方主张参考中亚气价(约欧洲价格的60%)。2024年俄气工业公司对华供气亏损达38亿美元,迫使莫斯科考虑接受人民币结算以换取价格让步39。此外,蒙古要求的过境费占比(预计占气价15%)成为三方博弈焦点,可能延缓最终协议达成。
(二)战略信任的潜在裂痕
尽管中俄宣称“合作无上限”,但双方在印度洋、中亚等地存在利益摩擦。俄罗斯向印度出售S-500防空系统、联合开发布拉莫斯导弹等举动,与中方“一带一路”南亚布局产生龃龉79。此外,俄方对中吉乌铁路建设持保留态度,担心削弱其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这些结构性矛盾可能在访问期间以“建设性模糊”方式处理,但可能制约合作深度。
(三)国际环境的制裁压力
西方对中俄技术合作的围堵持续加码。2024年12月,美国将12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指控其向俄军工企业供货37。欧盟正在酝酿第13轮对俄制裁,可能波及中俄联合能源项目。此类外部压力将迫使双方在访问成果表述上保持谨慎,避免刺激西方升级经济脱钩措施。
四、访问对国际格局的潜在影响
(一)欧亚能源格局重构
若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如期推进,到2030年中国进口俄气占比将从18%升至35%,削弱中亚国家与澳大利亚的LNG市场份额。此举还将加速人民币在能源结算中的应用,目前中俄天然气交易的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达67%916。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的结构性转向,可能促使OPEC+调整产量策略以维持油价平衡。
(二)全球治理体系分化
中俄在访问期间推动的多边机制改革,将加剧国际秩序“双轨化”趋势。上合组织扩容至涵盖40%全球人口,金砖国家GDP占比达32%,这些机制与G7的规则竞争可能重塑全球贸易、安全标准716。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伦理、气候融资等领域,中俄主张的“国家主导”模式与西方“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形成直接对立。
(三)中美俄三角关系再平衡
访问将巩固中俄“准同盟”关系,迫使美国调整战略重心。五角大楼已计划将印太司令部兵力从30万增至35万,同时推动美日韩军事一体化应对“中俄朝轴心”711。但美国大选因素带来变数,若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通过放宽对俄制裁换取其中立,进而离间中俄关系。这种战略不确定性将促使中俄在访问期间加强危机管控机制建设。
五、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
此次访问可能达成三项标志性成果: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设路线图、成立上合组织反恐情报中心、启动金砖国家本币结算系统试点。但要使合作成果切实落地,需采取以下措施:
- 构建技术转让防火墙:对军民两用技术合作实施“白名单”管理,采用第三方验证避免触发次级制裁
- 完善多边机制衔接:推动上合组织与东盟在反恐、数字经济等领域建立对话渠道,防止机制碎片化
中长期看,中俄需在“战略协作”与“战略自主”间寻求平衡。俄罗斯的“向东转”战略不应沦为对华依赖,而中国也需避免因过度挺俄损害与欧洲关系。双方应探索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低敏感领域扩大三方合作,吸引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参与,将双边协作升级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唯有如此,方能将此次访问的历史象征意义转化为重构国际秩序的现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