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通过社交媒体宣布,经过阿曼政府与美方及也门萨那当局的多轮磋商,美国与胡塞武装正式达成停火协议131014。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标志着自2023年10月红海危机升级以来,中东地区首次出现重大冲突缓和的转机。本报告将全面剖析该协议的背景、核心条款、各方反应及其对地区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
一、协议达成的战略背景与核心内容
(一)军事对抗的升级轨迹
自2023年10月加沙冲突激化以来,胡塞武装以支持巴勒斯坦为由,对红海及阿拉伯海水域实施封锁,累计发动超过200次针对商船的袭击,导致苏伊士运河货运量下降78%413。美国于2024年1月联合英国启动"守护者行动",但收效有限。2025年3月15日,美军升级为"粗骑行动"(Operation Rough Rider),部署两支航母战斗群,对胡塞控制区实施高强度空袭,累计打击目标超过1000个,摧毁其67%的远程打击能力56。然而胡塞武装采用非对称战术,使用水上简易爆炸装置(WBIED)及新型高超音速导弹持续反制,造成多艘商船受损1317。
(二)协议的核心条款解析
根据阿曼外交部公布的文本,协议包含三层核心约束:第一,双方立即停止所有敌对行动,包括胡塞武装不得袭击红海及曼德海峡的美方船只,美军终止空袭行动;第二,建立由阿曼主导的监督机制,通过卫星监控与现场核查确保条款执行;第三,将停火范围限定在美胡双边关系,不涉及胡塞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1714。值得注意的是,协议未设定明确期限,而是采用"行为对等"原则--任何一方违反都将导致协议自动失效216。
二、关键行为体的战略考量
(一)美国的战术调整
特朗普政府此次政策转向包含多重考量:首先,持续50余天的军事行动虽削弱胡塞战力,但未能根除其威胁,反而使美军日均耗费增至1.2亿美元512;其次,2025年总统大选临近,需要外交成果对冲国内通胀压力,特别是国际油价因红海危机维持在每桶95美元高位815;再者,通过分化"抵抗轴心",集中资源应对伊朗核问题,正如国务卿鲁比奥所言:"停火为我们腾出手处理德黑兰的威胁创造了窗口期"612。
(二)胡塞武装的生存逻辑
接受停火对胡塞而言属战术性妥协:其一,美军空袭已摧毁其80%的固定发射阵地,迫使武装分子化整为零转入地下517;其二,控制区民生危机加剧,萨那等地药品短缺率达90%,面粉价格暴涨300%1114;其三,保留对以攻击权既维持"抵抗运动"形象,又避免与伊朗完全切割。正如胡塞政治局成员布海提强调:"停火对象仅限美国,我们在加沙的事业永不停歇"716。
(三)阿曼的斡旋艺术
作为地区罕见的中立国,阿曼凭借与双方的历史渊源构建信任桥梁:其与胡塞武装保持定期对话渠道,同时作为美国非北约主要盟国享有情报共享特权1014。此次斡旋成功提升马斯喀特在国际调解领域的地位,阿曼苏丹海赛姆更计划借势推动也门内部和解进程39。但分析人士指出,阿曼的"平衡术"面临沙特压力,后者担忧停火削弱其在也门问题上的主导权911。
三、地区安全格局的重构风险
(一)航运安全的脆弱平衡
尽管达飞轮船等企业已重启红海航线,但保险风险溢价仍维持在高位。伦敦劳合社数据显示,船舶战争险费率仅从峰值时的2.5%降至1.8%,远高于停火前的0.25%815。这种谨慎源于三重不确定性:胡塞保留对以船只打击权、WBIED等非传统威胁难以监控、协议缺乏第三方担保机制1318。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此次危机促使航运业加速布局北极航线,俄罗斯借机扩大北海航道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永久改变全球物流版图15。
(二)也门内战的复杂变量
停火协议刻意回避也门政治进程,这为冲突复发埋下隐患。当前胡塞控制区涵盖全国78%人口及全部红海沿岸,而沙特支持的总统委员会仅实际管辖亚丁周边区域914。双方在塔伊兹省仍维持"冷对抗"态势,近两周发生17次小规模交火11。更危险的是,"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AQAP)近期在舍卜沃省扩张势力,可能利用权力真空策划跨境恐袭59。
(三)伊朗核问题的联动效应
德黑兰将此次停火视为战略机遇:一方面通过胡塞保存"代理人"战力,另一方面集中资源突破核限制。卫星图像显示,纳坦兹铀浓缩厂近期新增两组IR-6离心机,浓缩度提升至60%612。美国务院内部评估认为,伊朗可能在2026年前积累足够武器级铀库存6。这种核扩散风险与地区冲突形成恶性循环,以色列已多次暗示可能发动预防性打击1618。
四、国际社会的应对路径
(一)多边监督机制的构建
当前亟需建立由联合国主导、海湾合作委员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具体措施应包括:在荷台达港部署国际观察员、启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监控武器运输、设立海上安全走廊等1114。此外,可借鉴《吉达协议》经验,将红海航运安全与也门人道援助挂钩,利用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运输需求测试停火诚意815。
(二)经济重建的杠杆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也门重建需至少200亿美元投入,这为各方提供利益交换空间。建议将胡塞控制区港口运营权与国际开发贷款捆绑,要求其将关税收入50%用于排雷及基建修复914。同时,可设立特别经济区吸引阿联酋、卡塔尔投资,通过利益共享降低冲突复发概率815。
(三)冲突预防的机制创新
此次危机暴露出现有地区安全架构的缺陷。应推动建立红海沿岸国合作论坛,将航运安全、反恐、难民等问题纳入统一议程。技术上可借鉴"波斯湾护航联盟"(IMSC)经验,但需增强阿拉伯国家主导权以避免"新殖民主义"指责413。更重要的是,必须将巴以问题纳入整体框架,消除代理人战争的根源动力616。
五、结论与展望
此次停火协议标志着中东地缘博弈进入新阶段,但其脆弱性不容忽视。短期看,红海航运压力将有所缓解,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苏伊士运河通行量可恢复至危机前65%水平815。中长期而言,地区稳定取决于三大因素:也门政治和解进程能否取得实质突破、伊朗核谈判是否重启、以及巴以冲突的最终解决方案。国际社会需把握当前机遇窗口,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安全架构,避免陷入"停火-破裂-升级"的恶性循环。
对于相关各方,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联合国安理会应通过决议将停火协议多边化,纳入中国、俄罗斯等国的监督角色;第二,海湾国家需协调立场,设立共同基金支持也门重建;第三,航运企业应联合开发红海安全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威胁预警能力;第四,学术机构需加强冲突预警研究,特别是胡塞武装内部派系动态及其与伊朗的通信机制。唯有通过系统性、多层次的综合治理,才能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