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于2025年5月7日凌晨发起的“辛杜尔行动”标志着印巴关系的又一次重大危机。此次军事行动的导火索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针对印度教游客的恐袭事件,该事件造成26人死亡,被印度政府认定为巴基斯坦支持的“跨境恐怖主义”。印度在两周后发动报复性打击,向巴控克什米尔及巴基斯坦本土发射导弹,导致双方伤亡人数累计超过130人512。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在此次事件中展现了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其立场差异折射出南亚权力格局的深层矛盾。
一、事件背景与军事行动细节
(一)克什米尔恐袭的连锁反应
4月22日的帕哈尔加姆镇袭击事件是2019年普尔瓦马事件以来最严重的恐袭。印度安全部门将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支持的“抵抗阵线”(TRF),该组织通过社交媒体宣称袭击旨在抗议印度政府“改变克什米尔人口结构”的政策5。印度总理莫迪随即中断外访回国,誓言“将凶手绳之以法”,并启动边境军事部署5。巴基斯坦则否认指控,国防部长阿西夫强调这是“本土事件”5,但印度媒体持续渲染巴方“系统性支持恐怖主义”,为后续军事行动制造舆论基础。
(二)“辛杜尔行动”的战术特征
印度国防部公布的行动细节显示,此次打击覆盖9处目标,包括巴控克什米尔的“恐怖分子训练营”和“指挥中枢”24。印度强调行动具有“精准性”,使用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避免平民伤亡,并称所有目标均为非军事设施1820。然而,巴基斯坦军方公布的伤亡数据显示,袭击导致至少19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儿童36。巴方还声称击落5架印度战机,包括3架法制“阵风”战机,但印度未予证实413。
二、主要大国立场解析
(一)美国的矛盾表态
特朗普总统“真可耻”的批评116与印度通报行动细节的外交努力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在行动后立即向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简报,强调行动“合法且克制”114,但特朗普的表态暴露出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裂隙。分析认为,美国在亚太战略中需要印度制衡中国,但印巴冲突可能破坏拜登政府“印太经济框架”的推进11。此外,美国正深陷俄乌和中东事务,无力承担南亚局势失控的风险11。
(二)中国的调停角色
中国驻巴大使姜再冬与巴总理夏巴兹的会晤8显示中方采取主动介入策略。中方声明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支持巴方主权安全、呼吁公正调查、敦促双方克制78。这种立场既延续了中巴传统友谊,也符合中国“不干涉内政”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提议的“国际调查委员会”方案8,可视为对印度单边行动的间接批评,同时为局势降温提供多边框架。
(三)俄罗斯的战略平衡
俄方向印度紧急交付“伊格拉-S”防空系统13,并在联合国未明确谴责印度,反映出其“印俄特殊关系”优先于地区稳定。俄罗斯学者指出,支持印度可对冲中国在南亚影响力的扩张,同时确保俄制武器市场份额(印度45%的武器进口来自俄罗斯)13。不过,俄外交部仍呼吁和平解决,避免与西方在调停权上正面冲突13。
三、国际组织与中等强国反应
(一)联合国的危机管控
秘书长古特雷斯连续两次发声,强调“军事手段不可取”6,并罕见使用“世界承受不起印巴对抗”的强烈措辞。联合国安理会紧急闭门会议未能达成声明,暴露出五常分歧。俄罗斯反对将行动定性为“侵略”,而美英倾向于要求印度保持克制6。
(二)欧盟的规范性外交
欧盟外交事务发言人阿努尼的声明强调“通过谈判达成持久方案”9,延续欧盟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原则性中立”。欧盟正推动与印度签署自贸协定,但人权条款可能因军事行动受阻,这迫使布鲁塞尔在价值观与地缘利益间寻求平衡9。
(三)中东国家的双重策略
沙特、阿联酋作为印度通报对象国14,既依赖印裔劳工和能源市场,又与巴基斯坦存在宗教纽带。沙特王储小萨勒曼提议召开伊斯兰合作组织紧急会议,但未直接批评印度,显示出“经济优先”的务实取向。
四、地缘政治影响评估
(一)核威慑下的冲突阈值
印巴作为拥核国家,此次冲突首次出现空军直接交火417,将战术冲突推向战略危险区。印度“冷启动” doctrine的实践4与巴基斯坦“全频谱威慑”理论3形成碰撞,任何误判都可能触发核升级。卫星图像显示,印方已将“大地”短程导弹部署至旁遮普邦前沿基地12。
(二)中俄美三角博弈
俄罗斯的军事支持强化了印俄“特惠战略伙伴关系”,但可能加剧中俄在南亚的影响力竞争。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呼吁联合反恐7,试图将议题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而美国则加大对印度洋军事部署,第七舰队“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已进入阿拉伯海待命11。
(三)经济走廊的连锁反应
五、局势走向与对策建议
当前冲突呈现“有限战争”特征,但存在三个升级风险点:
- 跨境地面行动:印军特种部队越境侦查被俘将激化民族情绪3
国际社会需采取分层介入策略:
- 短期:由联合国秘书长特使牵头设立军事热线,划定禁飞区6
- 中期:推动印巴加入《恐怖主义资助公约》并建立联合调查机制9
此次危机再次证明,南亚安全架构亟需超越双边对抗思维。大国应协调立场,将反恐合作与领土争端脱钩,同时建立核风险管控机制,避免地区冲突演变为全球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