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关于"对中国145%关税无法长期维持"的表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场自2018年启幕的贸易摩擦在历经多轮博弈后,于2025年4月达到新的临界点--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累计关税税率攀升至145%,中国对美反制税率同步提高至125%。这场全球最大经济体间的关税对抗,不仅重塑了双边经贸关系格局,更对世界经济稳定构成系统性挑战。
一、关税升级的演进路径与战略意图
(一)七年博弈的阶段性特征
自特朗普政府2018年3月依据"301调查"启动对华关税措施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已持续七年有余。根据维基百科记录3,这场争端源于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技术转让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指控。2025年4月的关税升级标志着冲突进入新阶段:美国在暂停对75国加征关税的同时,唯独将中国商品的综合税率推高至145%613,形成"选择性脱钩"态势。
(二)美方政策的内在逻辑
贝森特近期在摩根大通闭门会议中坦承"现状不可持续"1,但其在国际金融协会论坛仍强调"美国优先需要更深层次合作"18。这种矛盾表态折射出特朗普政府的三重战略考量:其一,通过极限施压重塑全球供应链,引导制造业回流5;其二,以关税为筹码获取谈判优势,正如特朗普所称"中国必须按美国规则行事"1;其三,转移国内经济矛盾,2025年一季度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暴露的财政压力9,使得关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补充。
(三)中方的反制体系构建
中国商务部在4月11日声明中明确"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协议绝不接受"8,同步将反制税率调至125%。这种"精准对等反击"策略包含三个维度:法律层面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追加诉讼8;产业层面扩大"不可靠实体清单"适用范围;金融层面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指出,这种系统性反制使得美方单边主义成本显著提升19。
二、关税壁垒下的经济传导机制
(一)贸易渠道的直接冲击
根据中美聚焦研究2,145%的关税税率已超出绝大多数商品的利润率承受范围,导致2025年一季度中美双边贸易额同比骤降78%。即便美国对电子产品实施临时豁免6,其覆盖的1000亿美元商品仅占中国对美出口峰值期的25%。更严峻的是,第三方转口贸易因"原产地规则"强化而难以为继,形成事实上的贸易隔绝状态。
(二)产业网络的连锁反应
全球价值链的深度整合使得关税冲击呈指数级扩散。以半导体产业为例,美国对中国芯片设备出口限制导致韩国存储器价格波动超30%,日本化学材料商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历史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报告显示11,这种产业链扰动已使亚洲新兴经济体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
(三)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
前财长耶伦警告称,关税政策正在侵蚀美元资产信用9。4月9日政策调整当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单日波动达18个基点,创2008年以来最大振幅。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在关税升级后跃升至42%,显示国际货币体系出现结构性调整迹象19。
三、全球经济治理的多重困境
(一)多边机制的失效危机
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已积压中美贸易相关案件37起,上诉机构停摆使得多数案件陷入程序僵局。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指出7,主要经济体间缺乏有效对话机制,导致G20财长会议未能形成联合公报。这种制度性失效使得全球贸易规则面临"丛林法则"回归风险。
(二)政策协调的集体行动困境
欧盟虽在钢铝关税方面获得美国豁免,但其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税却与美方形成政策共振。这种"选择性联盟"导致WTO非歧视原则形同虚设。更堪忧的是,新兴市场国家为规避制裁风险,被迫在产业政策、汇率管理等领域采取"去全球化"措施,进一步削弱政策协同可能性。
(三)发展议程的推进阻力
世界银行测算显示,关税战已使全球减贫进程延缓3-5年。非洲国家因中间品贸易成本上升,工业化战略实施受阻;拉美大宗商品出口国受供应链重组影响,经常账户赤字扩大至GDP的4.2%。这种发展鸿沟的加深为地缘政治冲突埋下隐患。
四、危机缓释的路径探索
(一)短期风险管控机制
建立中美欧三方紧急磋商通道,对关键商品实施关税豁免临时清单。借鉴2008年金融危机经验,由IMF设立特别提款权(SDR)池,为受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强化G20宏观政策协调功能,遏制竞争性贬值等以邻为壑政策。
(二)中长期体系重构
推动WTO改革,重点解决上诉机构僵局、数字贸易规则缺失等结构性矛盾。探索建立区域性供应链韧性评估机制,通过早期预警降低断链风险。在气候技术、公共卫生等领域创建"安全例外"合作框架,维护必要的技术与商品流动。
(三)中国应对策略优化
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强化东盟+3供应链协作网络。试点建设"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示范区",探索数字货币在跨境结算中的创新应用。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立市场化导向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降低外部技术依赖。
结论
当前中美关税僵局本质是全球治理体系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体现。贝森特"不可持续"的判断虽反映现实困境,但政策转向需要突破零和思维定式。中国在坚持核心利益底线的同时,需以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通过参与重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化解战略压力。全球经济稳定既需要主要经济体展现政治智慧,更呼唤新型多边治理框架的实质性突破。唯有在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原则下重建国际合作范式,方能避免世界陷入"新冷战"式体系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