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不排除使用军事力量吞并格陵兰岛”,这一言论不仅引发丹麦王国及格陵兰自治政府的强烈反弹,更将北极地区的地缘战略博弈推向新的临界点。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因其丰富的稀土资源、控制北极航道咽喉的地理位置,以及作为弹道导弹预警前哨的军事价值,正成为21世纪大国竞争的新焦点。本文将从事件背景、战略动机、国际法争议、区域安全影响及全球治理挑战五个维度展开系统性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意图
(一)历史脉络中的格陵兰地位问题
格陵兰岛自1721年起成为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的殖民地,1953年通过宪法修正案成为丹麦王国组成部分,2009年《格陵兰自治法案》赋予其除国防、外交与货币政策外的完全自治权12。美国与格陵兰的渊源可追溯至1946年杜鲁门政府提出的1亿美元购岛计划,该提议遭丹麦拒绝后,美国转而通过与丹麦签订《格陵兰防务协定》,在岛西北部建立图勒空军基地,成为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关键节点517。
特朗普政府自2019年起重启购岛议题,2025年连任后更将“获得格陵兰控制权”列为第二任期核心议程。其公开理由包括:确保北极航道主导权(预计到2040年北极夏季无冰期将延长至4-5个月)、获取稀土资源(格陵兰科瓦内湾矿床稀土氧化物储量达1.08亿吨)、以及应对中俄在北极的“军事扩张”5715。这种将经济诉求与安全焦虑捆绑的叙事策略,实质是推行“美国优先”原则在极地事务中的延伸。
(二)军事部署的实质性推进
除言论造势外,美国已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在格陵兰的军事存在。2025年3月,北方司令部向国会提交《北极防御倡议》,计划在格陵兰东部新建可起降F-35战机的永备机场,并升级图勒基地的弹道导弹预警雷达至“萨德”反导系统标准710。同期,海岸警卫队宣布将部署6艘新型破冰船至北极海域,其中3艘具备携带“标准-6”防空导弹的能力,形成对北方海路的实质性控制67。
二、国际法框架下的合法性争议
(一)对主权原则的挑战
《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11。特朗普所谓“不排除动武”的表态,直接违反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即便援引《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五十二条关于条约缔结中“武力威胁或使用”导致条约无效的规定,美国也无权单方面改变格陵兰的法律地位1117。
(二)自治权力的法律边界
根据《格陵兰自治法案》第21条,任何涉及主权变更的事项必须经格陵兰议会(Inatsisartut)和丹麦议会(Folketing)双重批准。当前格陵兰民意调查显示,67.3%的居民支持完全独立,但仅28.9%愿意接受美国管辖517。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明确表态:“格陵兰不是商品,丹麦王国的主权完整不容交易”4。这种三重否决机制(居民、自治政府、丹麦中央政府)构成美国合法获取格陵兰的实质性障碍。
三、北极安全格局的连锁反应
(一)俄罗斯的军事反制
作为北极最大沿岸国,俄罗斯迅速调整北方舰队部署。2025年4月,俄国防部宣布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新建“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的二期工程,部署S-500防空系统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格陵兰东部海域7。同时,北方舰队核潜艇在巴伦支海试射“锆石”反舰导弹,示威性划定距格陵兰海岸200海里的禁航区67。这种“以核制常”的威慑策略,旨在抵消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常规力量优势。
(二)北约内部的立场分化
丹麦作为北约创始成员国,正面临联盟义务与主权捍卫的两难。2025年5月6日美加首脑会晤中,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拒绝支持美国的格陵兰政策,称“北极安全应通过北极理事会框架解决”14。北欧国家中,瑞典、芬兰虽加入北约,但其联合发布的《北极防务白皮书》强调“非军事化原则”,反对在斯瓦尔巴群岛以北部署进攻性武器6。这种分歧可能削弱北约在北极事务上的集体行动能力。
四、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路径调整
(一)既有合作机制的承压
中国自2013年获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地位以来,通过“雪龙”号科考船北极航次、与俄罗斯联合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等项目深度参与极地事务1215。但美国单边行动导致《中俄关于合作共建北极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部分项目搁置,如楚科奇海油气田开发因安全风险升级暂缓9。同时,丹麦暂停了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格陵兰冰川监测合作,反映出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避险倾向915。
(二)新安全观指导下的应对策略
面对北极“泛安全化”趋势,中国外交系统正推动三方面应对:首先,在联合国框架内发起“北极和平利用倡议”,要求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冰封区域条款)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北极经济活动912;其次,与俄罗斯、挪威等国建立“北极数字经济伙伴关系”,重点布局卫星导航、海底光缆等低敏感领域;最后,通过亚投行设立50亿美元北极可持续发展基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和生态旅游项目,强化“非军事化”叙事的话语权912。
五、全球治理体系的深远影响
(一)国际规范体系的侵蚀风险
美国若实质性推进格陵兰军事化,将开创21世纪武力变更领土现状的危险先例。这种“强权政治”回归可能刺激其他地区争议方效仿,例如印度洋查戈斯群岛争端中,毛里求斯已援引该案例要求加速与英国的管辖权谈判311。更严重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第2334号决议(反对改变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现状)的权威性可能遭到系统性削弱。
(二)多边机制的替代性竞争
北极理事会作为核心治理平台,正面临“机制碎片化”挑战。2025年3月,美国联合加拿大、挪威成立“北极安全合作联盟”(ASCA),将中俄排除在观察员名单之外,转而引入澳大利亚、日本等“志同道合国家”67。作为反制,俄罗斯推动成立“北极开发者论坛”,吸引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参与资源开发标准制定。这种“平行机制”竞争可能使北极治理陷入“规则混乱”状态。
当前格陵兰争端本质是单极秩序衰退背景下,守成大国为维系霸权地位采取的冒险行动。其发展轨迹将深刻影响北极乃至全球安全架构的演进方向。国际社会需警醒的是,武力恫吓与强权政治的时代回声,正将人类共同遗产的北极推向“新冷战”边缘。唯有坚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完善基于规则的多边治理体系,方能实现“冰融”时代的可持续发展。